海平面上的大氣壓力是一個大氣壓力,下水後因為水的重量造成更大壓力,深度每增加10公尺會增加一個大氣壓力,也就是說,若潛10公尺深,那身體就會承受2個大氣壓,20公尺深就三個大氣壓,30公尺就是四個大氣壓,40公尺就是5個大氣壓,休閒潛水活動範圍一般維持在40公尺以內的深度。
空氣與液體接觸時,空氣會溶入液體中,因此我們的血液會帶著氧氣傳到細胞。而空氣中大部分的成分是氮氣和氧氣,當空氣溶入血液供給細胞使用時,氧氣會被用掉,氮氣則留在體內。依照亨利法則,若溫度固定,則空氣溶入液體的量會依當時的氣壓高低增減。因此當大氣壓力大時,會有更多的空氣會溶入血液之中。
若一個人於高壓環境下(如潛水)溶入較多的空氣於血液之中,氧氣的部分比較沒問題,因為會被人體消耗,不過氮氣仍存在於細胞及血液中,如果回到正常壓力下,多餘的氮氣未循序且即時由呼吸系統排出,則多餘殘留於血管或細胞內的氮氣便會因壓力減小體積變大而在血管或細胞中形成氣泡!這時氣泡會阻斷血液流動並壓迫組織,減壓症(俗稱潛水伕病)就產生了。
潛水時在無減壓範圍(包含時間與深度因素)內進行潛水活動是很安全的,若超過無減壓範圍,則需進行水中減壓程序(目的是為了讓氮氣有足夠的時間排出體外)再慢慢回到水面。
休閒潛水若在24小時內只潛一支氣瓶,且依循潛水計畫或電腦錶指示潛水,比較沒有減壓症的問題。但若超過一支,則必須要計算安全停留時間,現在大都使用電腦錶,它會記錄你整個潛水過程,並告訴你現在深度的最大停留時間,若按照電腦錶的指示潛水,甚至採取比電腦錶更為保守的潛水態度,潛水深度不要大於30公尺(最好是能維持在25公尺以內),一天潛水不要超過3支氣瓶,基本上是很安全的。